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小于公允价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权益法应用实例)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权益法应用实例

在财务会计领域,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下称“LTI”)是指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所获得的长期股权,其所持有的股权占被投资公司的股份比例,一般超过50%。而权益法是一种财务会计处理方式,如果一个企业持有由另一个企业发行的股票数量超过50%,则按照权益法处理这个企业的投资。本文将以权益法下的LTI为例,探讨其初始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原因和影响。

权益法下初始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产生原因

在LTI的情况下,权益法的核算是按照企业所持有的被投资企业股份的比例进行计算的,因此对于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需要将企业所出资额按照股份比例分摊为被投资企业实际净资产和企业所有投资部分的净资产。而在实际投资中,有些公司为了降低初始投资成本,会在被投资企业实际净资产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程度的商誉或者其他无形资产。这样就会导致企业所持有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值低于其实际公允价值,进而形成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情况。

初始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影响

在权益法下,如果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公允价值,其对扩大公司规模和提高公司财务状况起到的作用就会相对减弱。一方面,由于初始投资成本的低估,如果后期被投资企业的股票带来的收益超出预期,那么企业所得的净收益也会因为低估初始投资成本的原因被低估。另一方面,由于被投资企业的净资产值低于其实际的公允价值,企业在与其他公司进行经济活动进行交流合作等业务方面的议价能力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小于公允价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权益法应用实例)

在LTI中,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这也反映了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存在的某些经济行为,如过度承担投资风险等。如果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过度追求降低投资成本,在收购企业时缺乏对被投资公司真实价值的正确认识,则很可能会导致所持有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低于其实际公允价值的情况。因此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应提高投资意识和识别能力,降低投资风险,以达到更好地保护企业利益和提高利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