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传书出自哪个典故(楚汉相争:鸿鹄传书)
楚汉相争:鸿鹄传书
典故起源:
公元前206年,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尾声。汉朝将领韩信率领部队攻打楚国都城郢城,将楚国最后一位君王项羽逼入绝境。
面对灭亡的危机,项羽将自己手中珍贵的鸿毛献给了他最信任的随从范增,告诉范增:“此毛浮于水,而汝必取之。取之则楚可得济,不取则楚且沦矣。”范增获得鸿毛后,果断将它献给了项羽身边的谋士张良。张良根据鸿毛,刻画出一只鸿鹄,编制好一封信件,将它牢牢地绑在鸿鹄的脚上,向楚国的盟友齐国求援。齐国得到信件后,立即出兵支援了项羽。
鸿鹄传书的含义:
鸿鹄传书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典故。它的含义在于:“鸿毛之信可以为将军立功,以至于乱天下;鱼肠之信可以为丞相用事,以至于文治江山。可见,从紧密的沟通中获得的情报和信息对于危机处理和政治管理至关重要。”
现代意义:
鸿鹄传书的内涵具有现代意义。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对于政治、军事等领域至关重要。一个字的错漏、一个信息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现代人必须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沟通,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质。
:
历史的轮回悄然进行,鸿鹄传书依然教育和启示着我们。我们应该将其内涵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拥有高度敏锐的信息感知能力,更加准确地把握各种信息,从信息中悟出沟通、判断和抉择的智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