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的六个基本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树立好公德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树立好公德思想

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序良俗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成熟、有素质的公民,应该时刻遵守公德,尊重公共利益,保护公共资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人行为上应具备的公德要求

1.遵守交通规则 是每个人的责任,做到守法、安全、文明驾驶,不占用应急车道、斑马线等公共通道,为弱势群体放行,不因方便自身而妨碍他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要守秩序,不推搡、不随地吐痰、不占用他人座位。

2.文明礼貌,不扰民 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尊重他人的学习、工作、休息等合法权益,不打扰他人,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闹、播放音乐等。严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爱护公共环境和卫生,不损坏公共设施。

社会公德的六个基本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树立好公德思想)

二、与他人关系中应具备的公德要求

1.爱护老人和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关心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因各种原因身处困境的人,做到感同身受、心系天下,传递社会正能量。

2.倡导“互帮互助,团结友好” 的社会风尚,推崇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不追逐浮华、不攀比虚荣、不争抢悲欢离合。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的利益,拒绝暴力、恶言相向和人身攻击。

社会公德的六个基本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树立好公德思想)

三、对公共资源负责、参与公共事务

1.珍惜公共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合理使用、节约消耗资源。在茫茫大自然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珍惜公共资源,包括水、电、自然资源等,避免浪费、滥用,结合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

社会公德的六个基本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树立好公德思想)

2.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各类义务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和事权意识,参与和关注公共决策,弘扬公共精神和公共文化,投身公益事业建设和实践。

,在当今社会,公德意识不仅是基本的起点,而且是可以不断推进的终点。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我们都应该秉持公德意识,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方式,标志着文明进步、和谐进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