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诗配画 简笔画(盼春愁梅)
盼春愁梅
冬日阴霾,寒气袭人,迎面而来的冷风让人不由自主地缩紧了身子。如此气候,神州大地上的一些事物却显得格外可爱。比如江南的梅花。
梅花的花姿
坚毅不屈的梅花突显了其与众不同之处。严寒之中,枝头低垂的雪白瓣瓣,像是平凡初生的绵羊,挡不住寒冷,却又能与其相互协力给人以温暖。在日出之初或傍晚的残霞之际,我们总能看到一群群的梅花,仿佛酣睡中的公主或郎君,在美人的召唤下缓慢醒来。梅花的勃勃生机不仅孕育着盼春的情怀,也寄托着民族永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梅花的历史渊源
相传梅花原产于我国。唐朝时,梅花已经成为了时下最流行的礼赞之花,被诗人苏轼称之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然而,在陈寅恪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来〉序言》中,他说到:“我所爱的,是我所生长的土地里所生长的梅花……唐、宋以来的梅花,不是我的梅花,我所爱的梅花是从园林和山野里拣选出来的,依我心目的来重新创作的梅花。”在陈寅恪心中,梅花不仅代表一个季节,更象征着他的中国心。
梅花的画象
创建者与创作短视自然不可分割,传统的工笔画与大写意画中均有梅花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的梅花形象疏密有致,赋予了花朵鲜活而动人的生命,色阶分明,常常以白色、红色、黑色为主,高度重视精益求精的手工技艺。大写意画的梅花,往往采用虚实相间、点线相生的技法,传递出一种朦胧的、半抽象的艺术效果,纯净、平和、自由、随性成为画面的主体。总的来说,通过墨韵、线条表现梅花。画家把梅花赋予了一种恬静、高尚、青春、刚毅、悲壮的情感色彩。
画梅花需要去追寻自然本来面貌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之美,最终使之与画家的思想以一种美的形式、一种人类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传达。
盼春愁梅,世上无垠的自然之美,氤氲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经久不衰的生命关注着人类生存以及文化的传承,它时常扮演着人类精神文化的象征形象,为人类的心灵深处注入了生机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