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字用了18缸水的故事(一场消耗18缸水的“练字”之旅)
一场消耗18缸水的“练字”之旅
缸水浸笔、雾气腾空
王献之,字子美,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北魏书法家,他的草书更是著名于世,成为了“洛阳草”的代表人物。他被称为是“草圣”,并且创立了“颜体”和“献体”两大书法形式。
在王献之的书法生涯中,有一次出名的“练字”事件备受瞩目。当时,王献之向自己的弟子下达了一道令人意想不到的任务:保持夜间写字,时间长达三年,期间每晚不得熄灯,还要借助烟雾与灯光来提高笔墨流畅度。
王献之要求学生在小房间内夜不闭户,以良好的灯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下集中精神写字。而为了更好的达到练字目的,他特意安排了18个水缸用来装水浸泡笔,借以消除低温天气对于笔的影响。
勤奋刻苦、不息功名
此次练字之旅还要求学子们在日间全力学习和工作,从不打盹、从不分心、一直坚持,以此来感受“一刻万金”的道理。这样的训练方法在当时乃至现今,都是比较少有的一个方法,但却证明非常有效,久而久之,王献之的这位学生终于突破了自己书法的瓶颈,并成为了当时颇具声望的书法家。
“练字”虽具有很高的艺术浪漫气息,但其背后显然是每日的勤奋刻苦所支撑。学生为了完成王献之的任务,一直忍受着水汽和低温带来的冻疮等不适,但是他仍然满怀恭敬地向大师请教,时不时地向王献之请益书法问题。
如此不懈的努力,终于化作天赋良好的书法家气息,这位练字之夜时悟出的人,就是四川张湾王氏的后裔。他不仅练就了出色的草书风格,也以优秀的政绩成为了唐朝的大贤相之一。而王献之也为精湛的书法功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承传统、发扬光大
王献之以其出色的书法成为当今书法圈的前辈,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因为如此,这份传统不仅在现代被视为一种文化习惯和人生哲学,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传统都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也被发扬光大。
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王献之不仅致力于改进自己的技艺,还着重于引领和启发他人,在书法的艺术道路上发掘和培养后辈的潜能。他教导后辈书法家并推展草书艺术的发展,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伟大的足迹。
从这一方面来看,王献之的“练字”事件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一事件说明了坚毅和毅力对于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也证实了优秀的艺术家不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要求高,还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发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