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战役(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血战)

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血战

战争前奏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军队溃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让出台湾,赔款两亿两白银,并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这一丧权辱国的事件让中国人民非常愤怒,也带来了许多反日情绪。

1895年,清政府派遣刘铭传督师率领内务府新建陆军,与义和团组成的队伍对抗。刘铭传俯首帖耳于列强,妄图平息义和团反洋运动。然而行军于河北之时,遭遇了颇为激烈的反抗,汉军士兵裹挟群众杀害外籍传教士,引起列强抗议,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镇压。清政府国势东西两侧并输,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被迫再次签订《辛丑条约》,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战役(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血战)

血战大沽炮台

1900年6月,义和团在清政府的纵容下发动了“扶清灭洋”的运动。八国联军借机侵略中国,列强国家联合派遣联军进行进攻。义和团及清军在通州城成功抵御了8天的围攻,然而守将聂荣臻由于地形不熟,战术不当,城门被一次性破坏,导致部队溃败。八国联军便开始向北京推进,打开了通往北京的大门。

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战役(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血战)

在列强国家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在河北碾窑铺筹建炮台,以防列强的进攻。炮台由比利时军人建造,名曰“海阳炮台”,实际上是中国的国防设施。八国联军向中国宣战后,海阳炮台被瞄准。1900年8月13日,八国联军的军舰和步兵开始轮番骚扰海阳炮台。18日,列强军在大沽南北两侧同时开炮轰炸,海阳炮台连夜派兵增援,更换被摧毁的炮弹,当天却没有起到很好的止步作用。19日早上,八国联军开始用攻城炮和班式机轰炸海阳炮台。

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战役(僧格林沁:第二次大沽炮台血战)

僧格林沁奋勇抵抗

僧格林沁是中国将领,族群勇敢和善跑马,在大沽炮台战斗中大显神威。当时,中国守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武器老旧,战斗勇气不足。僧格林沁乘兵器齐备的特种部队,所接到的任务是防守一座很重要的城门。在战斗中,他训练出一种叫做“城门防御法”的战斗方式,通过不断地穿梭于通往城门的重要位置,坚守不移,最终成功地抗住了八国联军的攻击。

然而,八国联军的炮击越来越猛烈,炮弹在大沽炮台的墙体上轰炸出一个又一个的洞口,像是一块块黑色的糖果一样,越来越多。八国联军突破了城门防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国守军大量投降,炮台被攻占。总体来说,中国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八国联军瞄准的对象就是中国的国防设施,塌方的墙体、残破的楼顶、狼藉的火药仓、摇摇欲坠的广场栏杆、荒草丛生的城门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沽炮台战役是义和团运动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八国联军所面对的最为艰难的一站。这次战斗中,虽然中国守军损失惨重,但中国守军的勇气和斗志也被充分地彰显出来。

“海上日出雾苍苍,天涯何处无芳草”,此战的胜负虽已尘埃落定,历史的风雨清明地诠释出了战争的残酷,也充分表现了中国及中国人民对于防御家园、捍卫国家尊严、抵抗侵略的英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