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

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

自然保护地的建立与管理是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制定,旨在规范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行为,保护和维护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目的是保护生物、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地的任务是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科学保护、科学利用。

1、 调查研究

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

调查研究是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了解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的生存繁衍情况和生境,为自然保护地科学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2、 科学规划

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

科学规划是指针对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科学的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确定保护措施,落实保护目标。

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告知)

3、 科学保护

科学保护是指严格依照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通过设立边界标志,加强执法监管,禁止和限制不良活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 科学利用

科学利用是指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教育宣传等利用活动,实现自然保护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和管理制度

自然保护地按照保护目标和生态价值大小,分为四个级别:自然保护区、自然保留区、自然控制区和自然景观区。

1、 自然保护区

指以保护特定自然生态系统和有独特价值的动物植物种群为主要目标,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追求可持续利用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地。

2、 自然保留区

指以保护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有独特价值的动物植物种群为主要目标,为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地。

3、 自然控制区

指以保护、控制人类活动对特定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为主要目标,为控制和减少环境和生态破坏,促进自然环境保护的自然保护地。

4、 自然景观区

指以保护某种独特自然景观为主要目标,为保护和弘扬美丽自然风景和风光资源,进行生态旅游和教育宣传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地。

第三部分: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措施和保护策略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措施和保护策略包括边界划定、专门机构设立、资金保障、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培养、监测评估、执法监管和宣传教育。

1、 边界划定

边界标志是指为了限制、禁止人类的活动而设立的标志。保护区、自然保留区、自然控制区、自然景观区等自然保护地,应当设立相应的边界标志,划定保护区的范围。

2、 专门机构设立

自然保护地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增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合法性、权威性和责任性。

3、 资金保障

为了维护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和生态价值,必须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保护区的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生态旅游等多种渠道。需要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和合理。

4、 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培养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确保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5、 监测评估

自然保护地应当实行监测和评估制度。监测对于保护区的保护、利用、管理及经济开发和公众参与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工作是帮助保护区管理者和政府决策者了解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6、 执法监管

自然保护地应当实行严格的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管,根据不同管理类别与级别建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实行,及时防止不法行为和非法侵占保护区的行为。

7、 宣传教育

自然保护地应当根据其保护目标和特点,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和合理利用活动,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是建立和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法规,必须严格执行。同时,需要加强科研、监测和评估工作,推动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创新和提高,全面保障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